今年5月,协鑫科技表示正酝酿A股上市可行性。
使用钙钛矿和硅的串联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最高达到29%以上,大大高于单独使用钙钛矿(25.7%)或硅(26.7%)制成的电池。钙钛矿是一种拥有特殊晶体结构的新型材料
据央视财经报道,由荷兰光年汽车公司设计的全球首款量产版太阳能汽车近日在西班牙纳瓦拉地区进行了道路测试。在一个小组进行的四个小时的驾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续航里程来自太阳能,车辆电池电量仅使用了20%。按照计划,光年0号将在今年秋天开始量产,最早将于11月在欧洲上市,首批售价在25万欧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76万元。据报道,光年0号仅在太阳能供电行驶的第一天就提供了约43公里的续航里程,而且是阴天。这款车名为光年0号,外部装有782块IBC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分成28个不同的独立组,共覆盖有5平方米的太阳能板,设计方称,如果每天行驶不超过35公里,在天气足够好的情况下,这款车能行驶7个月无需额外充电
硅片:TCL中环近日对多款P型、N型硅片价格进行了上调,涨幅3%-6%,其中150m厚度210N型硅片价格由5月19日的9.49元/片上涨至10.02元/片,涨幅5.6%。没有筹码,注定被收割;有筹码,则注定收割别人。电池产能的扩张预计会在2022年下半年。
03未来2-3年将是TOPCon技术迭代红利期未来2-3年N型TOPCon将加速渗透,那么拥有相应技术、产能和市场的企业将收获技术迭代红利。未来2-3年,N型TOPCon将确定性逐步替代PERC技术,渗透率加速,同时HJT、IBC等竞争性技术短期仍有一定差距,且TOPCon产能释放有一定过程,领先企业先发优势明显,这些综合性因素决定未来2-3年将是TOPCon的技术迭代红利期,市场、产能、竞争等因素均比较友好。2022年4月,宿迁8GW TOPCon电池项目已正式启动,预计下半年逐步投产。总体上看,头部组件企业对于TOPCon的态度和动向已经明朗,再无争议,数GW甚至10GW以上的企业产能正在逐步释放。
在2021年年度报告中,公司表示2022年末将形成包括N型在内的6.5GW新型技术的产能,2023年预计新增15GW以上的新型技术产能。目前,N型TOPCon相较于PERC电池,尽管成本还略高,但效率提升,LCOE降低,全生命周期性价比彰显,戳中了光伏电站作为生产资料的痛点,并确实得到了市场端逐渐广泛的认可,包括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的能源央企。
如今,头部企业基本达成共识,N型TOPCon的量产速度会更快,尤其是组件巨头作为光伏行业的牛鼻子,更是推动TOPCon加速迭代,TOPCon的渗透率预计很快突破10%并进入加速区间,未来2-3年将是TOPCon的技术迭代红利期。未来,随着规模化生产,成本继续下降,性价比优势还会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还会进一步提高。2020年12月《如何看HJT与TOPCon之争?》,2021年8月《HJT是光伏革命,还是资本噱头?》,2021年11月《低调的TOPCon开始反击高调的HJT》、《光伏变数转向电池环节,TOPCon跨越拐点,加速产业化》,2022年1月《光伏电池环节最具弹性,组件巨头推动N型被加速验证》,等等01TOPCon已无争议从当年PERC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推动电池技术进步的往往是下游组件企业,这个情况在当前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更加明显。
可以预期,N型TOPCon的渗透率在突破10%之后将快速提升,未来2-3年将是技术迭代的黄金时期。光伏行业是一部技术迭代的内卷史,领先者很难长期绝对领先,只有短期相对领先,因为无论是技术领先还是产能领先,领先优势都可能在惨烈竞争下被迅速拉平。2021年全球光伏装机约160GW,N型电池装机不足8GW,市场渗透率还不到5%。以上一代PERC电池为例,得益于单晶硅片的大规模渗透和设备国产化的快速提升,2017年开始迅速推广和应用,20162020年的渗透率分别为9%、15%、33.5%、65%、86%。
总体上看,头部组件企业对于TOPCon的态度和动向已经明朗,再无争议,数GW甚至10GW以上的企业产能正在逐步释放。在2021年年度报告中,公司表示2022年末将形成包括N型在内的6.5GW新型技术的产能,2023年预计新增15GW以上的新型技术产能。
近几年,N型技术在喧嚣中不断进化,如今TOPCon量产速度加快,今年底产能有望超过35GW,同时海内外大型客户已经认可,GW级订单频现,渗透率预计很快跨过10%拐点并加速,TOPCon或将像光伏行业任何一次技术迭代一样进入黄金红利期。晶澳科技在此前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从电池的技术来看,目前看TOPCon技术的量产会快一点。
未来,随着规模化生产,成本继续下降,性价比优势还会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还会进一步提高。目前,N型TOPCon相较于PERC电池,尽管成本还略高,但效率提升,LCOE降低,全生命周期性价比彰显,戳中了光伏电站作为生产资料的痛点,并确实得到了市场端逐渐广泛的认可,包括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的能源央企。至于2-3年之后,N型电池的技术路线结构,将视HJT、IBC等技术的产业化情况动态确定,但至少未来2-3年TOPCon的加速渗透是确定性事件。2020年12月《如何看HJT与TOPCon之争?》,2021年8月《HJT是光伏革命,还是资本噱头?》,2021年11月《低调的TOPCon开始反击高调的HJT》、《光伏变数转向电池环节,TOPCon跨越拐点,加速产业化》,2022年1月《光伏电池环节最具弹性,组件巨头推动N型被加速验证》,等等。不完全统计,全球N型电池产能2022年底预计超过50GW,到2023年底预计超过100GW。如今,头部企业基本达成共识,N型TOPCon的量产速度会更快,尤其是组件巨头作为光伏行业的牛鼻子,更是推动TOPCon加速迭代,TOPCon的渗透率预计很快突破10%并进入加速区间,未来2-3年将是TOPCon的技术迭代红利期。
目前,N型TOPCon电池年化产能已达16GW,位居行业第一,2022年N型TOPCon组件出货量预计达到10GW。电池产能的扩张预计会在2022年下半年。
其中,目前义乌在建年产5GW TOPCon电池项目。关于N型电池,本公众号做了持续研究。
为什么是组件企业?一方面,组件企业受原有电池技术及产能的束缚更小,旧技术及相应产能的负担更轻;另一方面,对电池技术的创新,可以直接通过自己的品牌和渠道推向终端市场,具有更强的成本消纳力和风险承受力。03未来2-3年将是TOPCon技术迭代红利期未来2-3年N型TOPCon将加速渗透,那么拥有相应技术、产能和市场的企业将收获技术迭代红利。
晶科能源则率先喊出引领光伏行业N型升级,目前N型TOPCon电池量产效率已经超过24.6%,良率接近PERC量产水平,并推出N型TOPCon组件Tiger Neo系列,兼具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和低衰减等特点。2022年4月,宿迁8GW TOPCon电池项目已正式启动,预计下半年逐步投产。关于这个现象,本公众号在2022年3月的《光伏行业的螺旋定律和超额利润》中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为此,对新一代电池技术的探索,本公众号一直认为头部组件企业的动向更代表技术演进的市场化方向,尤其是GW级以上的产能建设及释放。
当前,光伏行业产能大干快上,资本波涛汹涌,竞争激烈,内卷不止,光伏企业战略领先固然重要,但战术领先更加重要,2-3年左右的技术迭代红利,已经十分可贵,足以改变整个光伏行业的竞争格局,当年单晶替代多晶也无不如此。其中,2022年底N型TOPCon产能有望超过35GW,到2022年第四季度TOPCon的市场渗透率有望超过10%。
未来2-3年,N型TOPCon将确定性逐步替代PERC技术,渗透率加速,同时HJT、IBC等竞争性技术短期仍有一定差距,且TOPCon产能释放有一定过程,领先企业先发优势明显,这些综合性因素决定未来2-3年将是TOPCon的技术迭代红利期,市场、产能、竞争等因素均比较友好。未来N型技术的演进,也摆脱不了这个行业规律。
目前,N型电池接替P型电池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尤其是TOPCon和HJT,这个已经是行业共识。02TOPCon渗透率很快突破10%并加速不光产能释放,市场端也在加速渗透。
今年,华电集团、大唐集团、国家电投、中核集团、中广核等能源央企先后向晶科能源采购N型TOPCon组件,其中华电集团和大唐集团采购量分别达1.5GW和1GW。对于两种主流的N型技术TOPCon与HJT之争,本公众号很早就明确提出了技术路径演进的判断标准,回头看来完全准确。天合光能在2021年年度报告中披露,公司N型i-TOPCon电池产业化效率及良率的行业领先,电池量产平均效率突破24.5%。根据著名的创新扩散模型,创新产品的市场渗透率超过10%之后,将进入陡峭的上升曲线,渗透速度加快,我们可以称之为渗透率指标下的产业临界点
展望全年,虽硅料新增产能有所释放,但相比下游环节,硅料产能仍相对较少。目前多晶硅的产能过剩,但是产量紧张,存在缺口。
不过,上述光伏行业资深人士也表示,由于海外需求增长较大,电池片或者组件厂家都能够通过出口来转移部分成本,等硅料产量释放以后,价格下降,光伏下游企业的压力就会小一点。方文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需求推动了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反过来又将抑制下游的需求。其中,单晶复投料成交均价涨至26.74万元/吨,最高27万元/吨;单晶致密料均价涨至26.5万元/吨,最高26.8万元/吨;单晶菜花料均价涨至26.23万元/吨,最高26.5万元/吨。